|
惊世骇俗, 千年柴窑惊世骇俗, 千年柴窑 -----关于柴窑古文献意解及其实物-----
自五代以来1000多年, 历朝历代都对柴窑器物有所记载, 然而鲜见实物流传至今, 况且各种文献描述不一, 难免令当代人对其是否真实存在产生疑惑, 是否真的出现过柴窑器? 真正的柴窑器物又是如何呢? 甚至市面上出现似是而非的柴窑器而令人迷惘。基于此点, 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对各个文献记载作出释意并提供图片加以对比说明, 匡扶正统, 以飨读者。
柴窑古文献意解 要认识真正的柴窑器物, 必须先要正确解读历代文献对它的描述。有关柴窑文献的记载, 自宋代至民国皆有出现, 现按历史的顺序, 在忠于原意的基础上作一一解释以及中肯评述如下:
1. 北宋大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注解 : 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 : 柴窑颜色并非简单的天青色, 是雨正在过去, 天空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的颜色。 汝窑磁较似 : 汝窑瓷器比较相似。 官局造无私 : 只能官方造, 民间不能制造,也就是柴窑为皇室用品, 受官方监控, 因此可以推断其外观包括釉、色、型、大小等都非等闲, 具有艺术性, 非一般民窑瓷器可比。 粉翠胎金洁 : 颜色泛红, 也泛绿, 胎质金属般坚硬结实。粉,作泛红解。翠,作泛绿解。金,作金属般解, 非指黄金。洁,通假字“结”, 作结实解。 华腴光暗滋 : 华, 花也, 指纹式华丽, 腴指釉汁肥润。光, 指亮度。暗,有暗沉之意。 旨弹声戛玉 : 用手指弹一下, 象弹在玉上面, 声音清脆悦耳。
2. 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 :“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世宗姓柴氏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不见。” 注解: 天青色 : 青天般的颜色, 宋朝尚青, 蓝和绿都概括为青。 滋润细腻 : 釉水很润, 器型很精细。 有细纹 : 存在细裂纹, 就是开片。 多是粗黄土足 : 露胎的底足相对较粗糙,如黄土一般,但并不指底足呈黄色。 近世不见 : 指当时非常罕见。
3. 明代文献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 : “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 注解: 制精色异 : 型制很精致, 颜色很奇异, 但无法说得出是那种颜色, 只能用一“异”字来形容。 为诸窑之冠 : 其他窑出品与其比较, 无法企及。 始进御 : 有皇家专用之意。 今不可得 : 非常难得, 罕有。
4. 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载:“柴窑制精,釉色与一般瓷器的绿、黄等诸色不同,位居诸窑之‘冠’。” 注解: 指明柴窑器型制精致,颜色偏向于绿和黄,但与一般瓷器的绿、黄及其他颜色又不同,其他窑的精美比不上它。
5. 明张应文的《清秘藏》记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 注解: 柴不可得矣 : 柴窑器在明代已经不容易能找到了。 闻其制云 : 只能是听闻, 没看到实物。 青如天 : 颜色如青天般。 明如镜 : 釉水明亮有如镜子一般。 薄如纸 : 器物很薄, 如纸片一般, 这里有说是器物本身的胎非常薄,也有单说它的釉很薄。 声如馨 : 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如罄一样。 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 对手上残器的厚薄与传闻的“薄如纸”比较感觉差异很大, 提出疑问。
评述: I. 柴窑器物本就不轻易得到, 原文作者只是对其手上看到的仅有的残器实物在“色、釉、胎、声”四方面进行对比描述而矣, 且感觉与传闻有出入。 II. “青如天”一说: 宋瓷尚青, 凡绿、蓝都以青来概括, 柴、汝、哥、龙泉、东窑均主青色, 简单地以此三字来形容柴窑器物的颜色, 又如何体现出其“诸窑之冠”呢? 而“雨过天青”与“青如天”的描述却又不尽相同, 两者差别非常大。因此现代人不应该以简单的天蓝色来理解和确定真正柴窑器物的颜色。 III. “明如镜”一说: 在宋代, 玻璃釉已经出现, 在施釉比较薄的时候, 就产生明亮如镜的效果, 且开小片,也可因此推断柴窑器施有薄玻璃釉, 带有开小片。 IV. “薄如纸”一说: 有说是描述胎的厚薄, 但应该对不同的器物, 其胎应有不同的厚度, 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实用器而言, 薄胎一说在逻辑上并不适合,例如清乾隆诗提及的柴窑枕, 若其真的胎薄如纸, 又如何能做枕呢?另一说是描述釉汁的厚薄, 与前述的“明如镜”互相辉映,这解释较合理,又例如清乾隆诗提及的柴窑碗,就提到其釉水很薄很罕见。这也说明柴窑器物不轻易制作, 也就是要制成的成本很大, 所花的时间要长, 难度大, 民窑不可能大批量生产, 只有皇家不惜工本才有可能完成,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它是御用器物, 乃柴世宗皇帝时期所创烧。
6. 古代文人笔记小说, 明谢肇淛的《五杂俎》中第一部记载 : “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献。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注解: 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 : 指出明代时能得到碎片,都价比黄金。 盖色既鲜碧 : 整件器物的颜色鲜亮, 象碧玉一般。这里要注意古代的玉与现代所讲的玉在外观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而质复莹薄 : 釉质晶莹, 很纤薄. 这是以碎片来观察才能看到其釉胎结合的真正面貌。要注意,这里的“质”只有以釉质解释才能与“莹”相呼应,莹,光亮也,而不是指胎质。 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 : 全品柴窑器物在当时已经很难见到了。 所司清其色 : 臣下请求世宗对器物颜色作批示。这里应该是先有器物, 而后对其作批示, 而不应该更不可能先作批示, 再造器物。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解析如下: 雨:这里指器物表面的气泡, 给人有正在下雨的感觉。 雨过天青: 正在下雨, 而雨云将要过去, 天将要露出青白色时刻的状态, 这时的颜色带有暗灰, 灰白等的过度色,而非指单一的天蓝色,突出“正在过”的时刻的情景, 带有动态之意。近看见“雨”, 远观见“青”。 云:天上的云。 破:破裂, 开裂。在这已经揭示出器物带有开片纹。 处:处所, 作“...的地方”解。 雨过天青云破处 : 正在下雨, 在雨云将要过去, 天空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的状态, 出现开片, 且在开片的地方。此句揭示出器物带如“雨”般的气泡, 颜色为下雨即将结束时天空的过度颜色, 器物带开片。 者:通假字赭, 指赭色。 者般颜色 : 象赭一般的颜色, 但并非纯赭色。 作:作...的状态。 将:将要。 来:过来, 来临, 有“动”的意思。 者般颜色作将来: 象赭一般的颜色作将要来临之状。此句揭示出器物颜色的过度状态。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 正在下雨, 在雨云将要过去, 天空露白这一时刻的云霞的状态, 出现开片, 且在开片的地方, 象赭一般的颜色作将要来临之状。
评述: 柴世宗对柴窑的御批, 揭示出: I. 柴窑的主色调并非单一的, 而是带有过度性的暗灰黑转青白的颜色,类似于天空正下雨而将要结束时的颜色。远观近看都给人不同的天空的感觉。 II. 带有大量气泡, 让人有“雨”的感觉。 III. 带有开片。 IV. 带有赭一样的颜色。 V. 给人予动态的感觉, 有“过”和“来”的意思, 也就是带有动感与立体感。 VI. 先有器物, 才作批示。窑工造出来以后, 给世宗作评价。而并非柴世宗事先提出要求, 然后人们才去造, 这种说法并不现实,只是臆测。 VII. 柴窑器乃皇家用瓷, 其外观必定精致,而其精致一定表现在器型、釉、胎、艺术性等方面有过人之处,而非粗漏的民窑器可比。 VIII. 宋人尚雅, 柴窑器作为皇家用瓷, 必定会给人很雅致的享受, 而非粗犷的感觉。 VX. 柴世宗御批所描述的文字, 既然是柴窑的创始人, 就具有权威性, 是最早、最直接、最具体细致对柴窑的评述,其余的文字记载, 只是对柴窑的进一步说明。
7. 明代谷应泰在天启年间刊行的《博物要览》记载:“昔人论窑器者, 必曰柴、汝、官、哥, 柴则余未之见, 且论制不一, 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是薄磁, 而《格古要论》云, 柴窑足多黄土, 何相悬也。” 注解 : 明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指出古人对柴窑型制描述不一, 是胎薄瓷, 但《格古要论》却讲柴窑底足为黄土, 一精一粗, 相差很悬殊。谷应泰并未见过真正的柴窑器物, 因此提出疑问。
8. 清代刘体仁的《七颂堂识小录》,记有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注解: 这段文字印证了柴窑的色系。 黝然深沉 : 色调偏暗偏沉。 光色不定 : 那种颜色说不上来. ‘雨后青天’未足形容 : 有雨云将要过去,天空露白这一时刻的云霞的颜色, 但形容还不够, 只是接近。 ‘予目之为绛青’: 有带深青色的感觉。
9. 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四首: I . 柴窑枕: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乾隆丙戌御题(三十一年,1766年)
注解: 色如海玳瑁 : 颜色有如玳瑁的外壳, 暗赭色, 而且是一片一片的象云母状。 土性承足在 : 底足如泥土一般。 铜非钳口为 : 口沿为紫铜色,且很规整。 千年火气隐 : 指包浆已经盖住了贼光。 一片水光披 : 釉水好象水一样的衣服披在上面, 很明亮。 未若永宣巧 : 没有明代永宣时期的精巧.也就是整器不会很薄。 龙艘落叶斯 : 器型象龙船或者枯萎的树叶一般, 长长窄窄的。
II. 柴窑如意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 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乾隆辛丑御题(四十六年,1781年)
注解: 过雨天青色 : 在雨云正要过去, 天空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霞状态的颜色。 睡醒总如意 : 睡醒了感觉很满意。 流石漫相评 : 枕的纹式象漫漫的石头在流动一般, 很有动感和立体感, 要细细来品评。 晏起吾原戒 : 本来不想那么迟起床, 代表很喜爱这个枕的意思., 外观很吸引人。 华祛此最清 : 华, 通假字“花”, 虽然纹式花花绿绿, 不是单一颜色, 但却最青雅。这说明了柴窑如意枕并非是较单一的天蓝色, 而是形容不上来的颜色, 但青雅, 艺术性高, 符合宋人的时尚。
III. 柴窑碗: 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 镜明低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 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 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 乾隆丁未御题(五十二年1787年)
注解: 冶自柴周遂号柴 : 烧成于后周柴世宗, 因此叫柴窑。 冠乎窑器独称佳 : 在所有瓷器里最漂亮最独特, 好看。 镜明低薄见诚罕 : 碗的釉水象镜子一样明亮, 外观非常薄,很罕见。要注意这整句是描述器物的釉汁。 足土口铜藏尚皆 : 底足象泥土一样的颜色,口沿为紫铜色, 很值得收藏。 内府数枚分甲乙 : 宫廷内府藏有几小块瓷片, 都分有不同档次。 《夷门广牍》类边涯 : 《夷门广牍》这书上都属于罕见一类, 极少提及。 都为黑色无青色 : 大都是暗色的, 没有天蓝色的。黑:暗的意思。 记载谁真实事谐 : 书上的记载与它比较哪个是真呢, 实在是可笑。这说明了有些历史记载描述不到位。
IV.《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 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 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 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 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 越器龟蒙咏,方斯信久哉。
注解: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 《遵生》书上说没见过, 那睡着这个是怎样来的? 大辂椎轮溯 : 大辂椎轮指无辐的大车, 溯, 通假字塑, 塑造, 意指事物经过由粗糙到精细的反复塑造过程。 春天明镜开 : 器物做出来, 就好象见到了明媚的春天,一天都亮了, 明镜开,又指器物的外观非常的明亮, 象镜子一般。 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 : 指床上的用品都绣着蟹爪一样的花纹和龙纹。 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 : 望着这古老的柴窑枕容易令人整个晚上都产生遐想, 意指器物很吸引人。 坚贞成秘赏 : 坚贞, 有坚实, 确实之意, (柴窑枕)确实很少见, 一般人很难见到。 苦窳漫嫌猜 : 苦窳, 粗糙质劣, 这里指普通的人, 整句意指普通的人常常胡乱猜疑。 越器龟蒙咏 : 越器, 越窑器物, 龟蒙, 人名, 原名陆龟蒙, 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朝文学家、农学家、藏书家,曾以“九风秋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瓷器. 意指越窑瓷器在唐代都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方斯信久哉 : 现在这高超精美的柴窑枕才相信它的年代也很久远。 全文翻译 : 古文献记载说没见过, 但现在看到的柴窑枕又怎样来呢? 实质上它是经过由粗糙到精细的反反复复的塑造才能完成, 可以想象当时做出来的心情就有如看到春天来临般明亮透彻,只有龙床上绣着精美蟹爪般的花纹和龙纹的床上用品才配得上它,望着这古老的柴窑枕的纹式很容易就令人整个晚上都产生遐想, 它确实少见, 一般都难以碰到, 普通人常常胡乱猜疑,其实在唐代越窑瓷器尚且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连唐人陆龟蒙都以“九风秋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越窑瓷器, 更何况现在如此精美的柴窑枕, 也就可相信它的年代的久远了。
10. 清代张英在其所著的《文端集》中有一首赞颂柴窑的诗歌,名曰《柴窑酒椀歌》(见《文端集》卷六,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9册):
柴窑洒椀歌 长安晴日秋窗暖,曹郎酒客秋窗满。 持出床头旧洒卮,箧中碧色柴窑椀。 大朴不屑争离奇,翡翠斑剥空尔为。 制如半截青莲子,土花色暗苍玉姿。 悬知此物已千载,沧桑几换今犹在。 人间岁月老糟床,瓦缶田家同不坏。 由来珍异豪家争,玻璃七宝徒纵横。 苦伴珠玉委尘土,那能常对秋山清。 吾斋持此发诗思,举手摩姿复频视。 问尔千年阅几人,几人对尔能沉醉。
注解: 箧中碧色柴窑椀 : 颜色如碧玉般。 大朴不屑争离奇 : 很古朴, 不屑于跟其他窑的作品去比较, 有诸窑之冠的意思。 翡翠斑剥空尔为 : 象翡翠斑驳剥落一般,但又并非人为的。 制如半截青莲子 : 型制为莲子碗。 土花色暗苍玉姿 : 土石一般的花纹,颜色偏暗, 有古玉般的风姿。 悬知此物已千载 : 年代很古旧。 沧桑几换今犹在 : 带有沧桑感。 瓦缶田家同不坏 : 有指胎质坚硬之意。 由来珍异豪家争 : 豪门贵族都想拥有。 玻璃七宝徒纵横 : 指玻璃般的质感, 很光亮, 与佛家七宝同样名贵。 苦伴珠玉委尘土 : 器物很贵重, 与金珠美玉齐名, 在民间收藏着,很难能看到。 那能常对秋山清 : 有怎能轻易示人之意。 问尔千年阅几人 : 这么年代久远又有几人见过, 有多少人能认识之意。 几人对尔能沉醉 : 又有几人能懂柴窑之美。
11. 清代王士祯(公元1643至1711年),号渔详,著《香祖笔记》十二卷,他说:“贵人得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何其幸与?” 注解: 其色正碧 : 色如碧玉一般。 流光四照 : 釉光很明亮耀眼。
12. 民国时期,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称:“柴窑真器今日绝不易得,瓷器秘色为最古,次则为柴窑,而柴窑之特点四,薄如纸为四特点之一,此尽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极不易得,而谓薄如纸一碰即来使用。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后周柴世宗当国甚暂,所烧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时已极难得。” 注解: 而谓薄如纸一碰即来使用。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 : 对柴窑器胎薄如纸的描述提出疑问。
13. 邵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注解: 釉淡青色 : 颜色为淡青色。 光足可鉴人 : 很明亮, 有如镜子一般。 四周露紫砂胚 : 胚胎很象紫砂。 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对柴窑器胎薄如纸的描述提出质疑。
14.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柴窑, 在河南郑州,即柴世宗所创也. 相传当日请器式, 世宗批其状曰: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二语可以见想. <<陶录>>谓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然”薄如纸”一语乃指釉汁言, 非指瓷胎言也. ”青如天”一语亦不尽然, 柴窑固以天青为主色, 但据<<博物要览>>则尚有虾青, 豆青, 豆绿等色, 不止天青一色也. 青中有细纹开片, 见于豆绿色者较多.无釉之处愁呈黄土色, 然滋润细媚为古来诸窑之冠. 注解: 《饮流斋说瓷》对《陶录》关于“薄如纸”提出另一解读, 对“青如天”也有异议, 指出还存在其他颜色, 并非单一青色。
15. 古今瓷器源流考 : 柴窑, 周世宗显德初所烧. 当时亦称御窑, 入宋始以柴窑别之. 相传当日请器式, 世宗批其状曰: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其瓷滋润细媚, 宝荧射目, 为古来诸窑之冠. 注解: 指出柴窑器物的釉汁特别润泽光亮, 宝光夺目。以“莹”来形容釉汁。
16. <<居易录>>云:严柱峰副宪曾矩示柴窑碗一, 碧色, 形制甚古, 流光四射, 非哥, 定, 宣, 成诸窑可比. 注解: 碧色, 形制甚古 : 颜色如碧玉般, 形制古朴。 流光四射, 非哥, 定, 宣, 成诸窑可比 : 釉光很明亮耀目, 其他窑比不上它。
17. 民国<<瓷鉴>>:柴窑, 在河南郑州,周世宗显德初年创设也. 世宗姓柴, 故以柴窑名之. 胚胎. 釉汁与唐末蛇虎瓶大致相同. 然性虽糠,已纯系瓷质, 惟胎色白中略带灰色耳.其釉透脱如玻璃, 而天青一色为最佳. 虾青, 豆青, 豆绿等色次之. 釉中有细纹开片, 见于豆绿色者较多.无釉之处, 悉反黄土色, 与汝窑, 龙泉窑迥不同也. 注解: 然性虽糠, 已纯系瓷质 : 虽然胎土看上去显得粗糙, 有点象陶, 但已经达到瓷的质地了。 惟胎色白中略带灰色耳 : 而胎土颜色略显现为灰白色。 其釉透脱如玻璃 : 釉层透明有如玻璃, 说明施了玻璃釉。 而天青一色为最佳. 虾青, 豆青, 豆绿等色次之. : 此一器物包含有多种颜色, 以天青色为最好看, 同时也包含有虾青,豆青, 豆绿等色。 釉中有细纹开片 : 带细小开片纹。 无釉之处, 悉反黄土色 : 露胎部分见黄土色。 与汝窑, 龙泉窑不同 : 与汝窑, 龙泉窑对比完全不同。
总结 : 基于以上各个古文献对柴窑器物的各种描述, 现总结出真正的柴窑器物其大致如下 : 1.柴窑为御用品,形制古朴雅致,极其罕见.各窑的出品与其无法比拟。 2.颜色难以具体地形容,有如天空正在下雨而雨云正要过去,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的状态的颜色,且带点赭色等,又兼有绿不绿,黄不黄的,又似乎泛红与泛绿,有些呈现天青色为主色调,也包含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如古玉和斑驳的翡翠一般,又有如玳瑁的外壳,一片一片的暗赭色,又有的大部分暗色的,没有青色的,总体看颜色偏暗.只能以“异”来形容其所带的颜色。 3.釉汁非常出众,很润泽,亮丽夺目,光可照人,推断其施有薄薄的玻璃釉。 4.胎骨厚薄适中且坚硬,但不粗漏。 5.釉面带细小的开片纹。 6.口沿为紫铜色。 7.底足露胎,偏土性,且显露黄土色,胎土白中带灰。 8.纹式有如一块块石头在流动一般,带有动感,层次感,易令人产生遐想。 9.表面满布肉眼可见的气泡,给人有“雨”的感觉。 10.远观近看都给人以不同时刻的天空的感觉。
一直以来, 人们对柴窑是否存有实物带着怀疑的态度, 但又趋之若鹜, 渴求觅得片瓦, 或得见其真容。
https://bbs.artr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80231
|